天水師范學院坐落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以及甘肅省第二大城市"羲皇故里"天水市。這里氣候宜人,歷史悠久,是學生求知成才的理想之地。
學校始建于1959年。1988年,學校就以"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師資,方向明確,成績顯著"而受到國家教委的表彰獎勵。2000年由天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天水師范學院,開始本科招生。2011年10月,被教育部列為培養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試點工作建設單位。2013年,開始招生培養教育碩士。幾十年來,學校堅持"困境中求生存,奮斗中求發展"的精神,已為社會培養了數以萬計的以基礎教育師資為主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近年來,學校立足自身實際,緊跟高等教育結構調整趨勢,初步形成了教師教育、工科、商務管理、文化傳媒、醫療健康服務等五大類應用型專業群,確定了建設區域性、高水平應用科技大學的辦學方向。
截至2015年5月,學校占地670畝,校舍建筑面積31萬平方米;館藏圖書177.7萬冊,數據庫12種;教學儀器設備值8778.5萬元。下設17個二級學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278余人,研究生195人。
天水師范學院始建于1959年。1979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成立天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00年3月,在天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基礎上改建為天水師范學院。建校48年來,特別是2000年升本以來,學院各項事業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教師教育為主,文、理、法、工、教育、歷史、經濟、管理等多學科綜合發展和以本科教育為主的人才培養格局。
學校現有10個二級學院,22個教學系(部)。2006年,學校面向全國23個省(市、區)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0505人,其中普通本專科學生10020人,留學生1人,預科生93人,成人本專科脫產學員391人。2003年建成了千兆校園寬帶網。
學校現有教職工803人,專任教師573人,占教職工總數的71.4%;教師中教授、副教授176人,占專任教師的30.7%;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232人,占專任教師的40.5%;正在攻讀博士、碩士學位的63人;學校聘請外籍教師6人,兼職教授50人。有8名教師分別擔任兄弟院校和科研單位的碩士研究生導師。教師中,在國際、國內各級學術團體擔任理事以上職務的有30多人; 3人被評為獲全國優秀教師, 15人被評為甘肅省優秀教師,5人被評為天水市優秀教師;1人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4人獲天水市勞動模范稱號;1人獲甘肅省"十佳師德標兵"稱號;9人獲曾憲梓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1人被評為全省優秀專家,6人入選甘肅省"333"、"555"創新人才工和第一、二層次人選 ,22人入選天水市科技拔尖人才和"222"創新人才工程。
學校現設有5個校級研究所,18個二級學院屬研究所,1個省級重點學科,10個校級重點學科,7門省級精品課程。五個學科門類14個專業獲得學士學位授權資格。2000年以來,學校教師承擔各類科研項目359項,其中校內項目249項,校外項目110項,校外項目中,國家級項目10項,省(部)級項目13項;先后有93項科研成果獲獎,其中獲省(部)級獎勵33項;出版專著63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科研論文2300余篇,在SCI原刊物發表論文20余篇。學校同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保持著學術交流。
學校占地面積958.18畝,校舍建筑面積31萬平方米。學校圖書館藏書126萬余冊,中外文期刊4500余種;2006年訂購期刊1312種;已建成CNKI中國學術期刊鏡像站和電子圖書管理平臺。有7個基礎實驗室,教學用計算機1839臺。教學儀器設備值達5990.57萬元,其中,800元以上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達5787萬元,固定資產3.47億元。
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辦學活力不斷增強。早在1988年,學校就以"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師資,方向明確,成績顯著"而受到國家教委的表彰獎勵;1997年,學校被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命名為"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單位";1998年,學校先后4次被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高校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榮譽稱號;1999年,學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命名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學校教務處被教育部表彰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務處"。 2000年,學校被天水市政府評為"園林化單位";2002年,學校被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確定為"全省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活動示范學校";被省委宣傳部、省經貿委和省總工會評為"甘肅省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單位"。2003年,學校黨委被省高校工委評為"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2004年,學校被評為甘肅省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先進單位;2005年,學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單位"稱號;2006年,學校黨委被天水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學術刊物《天水師范學院學報》于2000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公開發行,是《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2006年榮獲第三屆"全國優秀社科學報","隴右文化研究" 欄目榮獲"全國社科學報優秀欄目"稱號。
"十一五"時期,學校改革、建設和發展總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推進教育創新,加快學院的建設和發展。立足隴東南、面向甘肅,服務基礎教育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以發展為主題、改革為動力、學科專業建設為龍頭、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提高教育質量為根本、培養合格人才為目標、規范管理和改善辦學條件為保障,不斷增強學校為基礎教育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使學院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基地、科學研究基地、信息交流基地、智力儲備基地和精神建設示范基地,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以教師教育為主、區域性特色鮮明,整體辦學水平較高、辦學效益較好,在甘肅高校和全國同類高校中有重要影響的教學型大學。
學校在"十一五"期間及2020年前實施"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即:第一步,2007年,順利通過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把學院建成合格的師范學院;第二步,到2010年,在進一步鞏固10年本科辦學成果的基礎上,把學院建成以教師教育為主,具有綜合性、區域性特征,整體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在甘肅高校和全國同類高校中有重要影響的多科性本科學院;第三步,到2020年以前,積極創造條件,把學院建成綜合性的地方大學。
"十一五"期間學院的發展目標是:
——"十一五"末,學校普通本科生發展規模為13000人左右,當量學生人數達到15000人左右,其中2007年在校生人數超過10000人;本科專業總數達到40個以上,新設專業的申報方向應主要在非師范專業的經濟、農、工、醫等學科領域;在重點建設好省級重點學科隴右文化的基礎上,新培育并申報2-3個省級重點學科,建設好10個以上的校級重點學科,力爭到"十一五"末有5-8個學科達到碩士研究生培養水平。
——到"十一五"末,凈增教師200名,專任教師數達到750人左右,生師比達到18:1;新晉升高級職稱教師100名,高職教師達到230人左右,高職比為30%以上;新增碩士以上學位教師200名,高學歷教師總數達到330人以上左右,碩士以上學位教師比例達到45%以上。根據專業建設需要,聘請100名左右的兼職教師;同時,力爭培養10名左右的省級學術帶頭人。
——"十一五"期間,通過自建和后勤社會化途徑,建設3#實驗樓、科技培訓中心、教學樓、行政辦公樓、學生公寓和食堂等,使校舍總面積達到40萬平方米;通過繼續征地和聯合辦學等途徑使學院占地面積達到1100畝。
——到"十一五"末,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到6500萬元;圖書資料總數達到130萬冊,全面完成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化和數字化建設;教學用計算機達到1300臺以上,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實驗室座位數達到950個。